会游泳≠不会溺水!这些误区千万别碰发表时间:2021-03-18 16:15 溺水! 一桩桩溺亡事故让人触目惊心! 不久前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防范学生溺水事故的预警通知》,紧急部署防范学生溺水工作。我国每年约有5.7万人溺水死亡,溺水死亡率为8.77%,其中0-14岁的占56.58%。这一串串冷冰冰数字的背后,都承载了许多家庭不能承受的伤痛!纵使父母撕心裂肺,也无法阻止鲜活生命的消逝…… 不是所有的溺水者都会呼救 很多经常被家长们忽视的误区,往往最终导致了孩子溺水悲剧发生。 误区一 溺水后都会大声呼救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溺水者总是双手乱挥、用力拍水、大声呼救,其实真正的溺水并不像这样! 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,特别是孩子。 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,看起来却像是“趴”或“站”在水中发愣,而此时,孩子可能已意识模糊,应尽快将孩子抱上岸救治! 误区二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会游泳,在水里就很安全,就不会发生危险,从而放松了警惕,这个误区真是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! 其实从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看,多数孩子都会游泳,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状况: 水下的世界很危险,特别是水库、池塘、河流等野外水域,在这里面游泳,水草可能缠住你的脚、碎石可能划破你的脚、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脚……让你无法施展你的游泳技术,进而发生意外! 并且你的身体状况,腿部抽筋、身体疲劳、空腹等也会让你无法正常游泳,从而导致溺水。 误区三 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 不时地会在新闻上看到手拉手救人,最后导致多人溺水的悲剧,这样的案例非常让人揪心! 我们都能理解,看到亲人或同伴突然溺水,在情感上、道义上,每个人的第一反应,可能都是自己去拉一把或拽一下,但这一拉往往是徒劳的,甚至还可能让自己溺水!
救人的方式有千万种,但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,因为结成“人链”后,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“平衡”,就会让多人落水,导致群死事件! 不管当时情况多么危急,我们都要在理智上保持清醒认识: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术难度的,没有受过水中专业训练的人员,很难救援成功,特别是对孩童来说。 误区四 倒背控水救人靠谱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溺水“急救”做法:把溺水者放在牛背上颠簸,倒背着溺水者跑……这样做,无非都是想给溺水者控水,但这种控水法一点也不靠谱!
对于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呼吸、脉搏尚存者,其溺水时间比较短,肺内根本未吸入水或者仅吸入很少水,完全没必要控水。控水过程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,反而会阻塞气道,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,有害无益。 而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,控水会延误救人的黄金时间,使溺水者丧失最佳复苏时机,同样也会导致误吸,增加死亡率。 决不能将孩子单独留在水里 如何预防儿童溺水呢?
首先,家长或看护人,决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、浴盆或开放的水域边。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,专心看管,不能疏忽。 以下8个要点,家长们要牢记:
1. 不要私自下水游泳,家长时刻看护。 2. 坚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。 3. 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动身体,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。 4. 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东西,有可能被呛住。 5. 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闹,防止呛水窒息。 6. 教孩子学习游泳,并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。 7. 不到不熟悉、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。 8. 不熟悉水性、水下情况不明时,不要擅自下水施救。 发现孩子溺水了该怎么办? 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,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,使其面部露出水面,然后将其拖上岸。
让溺水者头朝下,撬开其牙齿,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。
救人者半跪,顶住溺水者的腹部,让溺水者头朝下,拍背。
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,迅速进行人工呼吸,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。
现场有医疗条件,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。条件不足的,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。
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,要尽早脱下,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,产生低温伤害。 希望这些内容可以让家长警钟长鸣! 这个夏天 让孩子们离意外远一点儿 让快乐的时光没有担忧! |